不知道为什么,每天晚上不写点什么总会觉得少了些什么东西,今天去参加了清华举办的Gap year 间隔年分享会,又一次见识了曾经没有看过的世界,真的对自己的内心触动很大,越来越觉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这个世界有时候很小,小到你以为只有你自己,有时候很大,你不知道的不曾经历过的还有太多太多。是选择在自己的世界里过一辈子,还是去体验世界后再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答案很明显。今天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现实一点”的意思不是说要你放弃梦想,而是把用来做白日梦的时间去实践,不停地去折腾和努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久了,就会误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分享几个小的片段(真希望有一天我能亲自见证这些引起我内心触动的东西)

1

“12个月,1个人,3个大洲,9个国家,他曾立志拿下顶尖IT公司高薪职位,却在学业过半时选择开始间隔年。做过沙发客,搭过车,逃过票,进过警察局;在马来西亚沙巴学习潜水长躺在甲板上数流星;在荷兰跟随世界冠军花艺师做花艺学徒;在泰国碰到中国沙发主一见钟情从北京搭车去澳门;在柬埔寨参与海马保护义工并学习内观禅修……一位玩插花爱潜水做义工的程序猿研究僧,用真实的故事向你我诠释:This is your life, do what you love, and do it often!”

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感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我的间隔年——潜水、花艺、搭车、义工、禅修和旅行》,也许你会爱上他。

2

来自香港大学的一个女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这位原始部落的男子相爱了,为了爱情女孩追随男子来到了这个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一切文明世界所有的地方。

问问自己,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这样的爱情,还多吗?

 

3

这是一只得了抑郁症的猫,而她的身上有一段爱情故事:这只猫爱上了一直漂亮的母猫,但是同时周围有很多猫都喜欢那只母猫,于是在动物界争夺配偶的方式自然是打架,开始的每天这只猫都会遍体鳞伤的回来,主人也会拿着云南白药等为它治疗,就这样过了几个星期,有一天这只猫伤得特别严重,自此就再也没有出去过,大概是已经失败而放弃了吧,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猫每天就待在门口,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主任说偶尔它还会抬头凝视着远方。

猫能如此,况且人呢?记得失恋后的我,同样也有一段抑郁的时光,那段时间,我甚至开始怀疑身边所能见到的一切美好,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我:那不是真的,那不会长久。现在想想,所有的都过去了,如今的我依然相信世界,依然相信美好,依然期待下一份爱情,依然准备着全心的付出,当然也能容得下身边不太美好的一面,不再会轻易地因为所见的所经历的与自己一直以来所认为的不一样就觉得崩溃,理性的看待感性的生活,不麻木不冷漠同时也不玻璃心。

有一段话说的好,不过被很多人看作是心灵鸡汤,但是我喜欢也坚定地觉得那是正确的:

无论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那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4

画面中这个被伞遮住的孩子只有两岁多,但是你永远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孩子,他能自己吃饭也能喝妈妈的奶,而且还能抽烟也能喝酒,也会干农活,图中就是孩子给归来的父亲送伞的样子。当花花境界吃惊地问这位孩子的妈妈:你为什么能允许你的孩子这样做呢?这位原始部落的妈妈反问道:难道小孩子不应该是这样长大的吗?你们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吗?

或许见到和听到这些,你的世界观会有一些触动吧。现在的社会,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早教人员就会忙着推销自己的产品和课程,还是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各种奥赛班。我不知道这样到底是退步还是进步?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只想说,了解德国教育的人应该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

如果你因为听了几个Gap year过的人分享自己牛逼的经历就决定去gap year的话就只能说明你还是太幼稚了。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想所有你参加的活动都不应该是一种灌输式的引导,他只是把这样一种观念和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知道:哦,原来生活还可以是这种样子!同样地,接触和认识更多人的意义也并不都是你也要成为他那个样子,最大的意义只是让你知道这个世界还很大,不要局限在自己的那个井底,做一只听话的青蛙。

回到题目,不要误以为你所见过的就是整个世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你现在盲目去做的所有都重要得多。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