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跟去年一模一样的题目(《写在大一之末、大二之初,给一直在努力从未放弃过的自己》),今天是2014年刚好一半的日子,谨以此文送给大二的自己。

前些天为一个学长饯行,酒过三巡,他说:现在的你跟一年前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人了!我知道,这是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有哪些不同,我却想不清楚,明明经历过很多,此刻好像一片空白,就像不想告别一样,那就根据关键字随便写吧:30号学院、贝壳小书、身边的人(爱情&友情&亲情)、励志计划、社群学习、学习与分数、兴趣和爱好。

30号学院

这个地方是我大学里待得最久的一个地方,甚至超过我在自己两个班级的时间。对于30号学院总是会有两种声音:

1

曾经一个离开她的人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说“只要在这里才能找得到自己,只有在别的地方待过之后才知道这里有多么珍贵,如果可以我大三还要回来”。

昨晚学弟在朋友圈留言:“帮助很大,学长,昨晚面试部长,我说我参加了30号学院,主席当时就说那我不怀疑你举办活动的能力,参加30号学院很幸运 ”

2

也听有人说过:那群人整天每天喊口号不嫌累么?安安静静做好自己还不够么?哪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

他们不参加学校的任何评优与荣誉评选,装什么清高!

听到第一种声音,最多的是感动;而对于第二种,也一定只是一笑带过。因为时间本来就很宝贵,不应该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面。

在五个项目小组中,《模拟面试》、《演讲俱乐部·英文》、《励志工作室》三个小组的发展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用个严重点的词就是“失败”,但是我知道这些尝试的意义是巨大的。总会有人问我在社团等组织待这么久,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的答案永远会是不假思索的说出来:认识了这样一群人。刚刚一起做《有一群人叫班长》主页的伙伴说想跟我聊聊,说的一句话便是:喜欢一个团队在一起为同一个目的努力。哪怕最终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设想发展,但这一路走来的相互配合与协助将会是这辈子最大的财富。

长昊、文斌、青松、荣燕、浩吉、禹治、祁天,我想就算再也没有了30号学院,但是当其中有一个人有想法需要人一起做件事情的时候,你第一个选择的一定会是身边一直都很靠谱的伙伴们。

《沙龙学堂》和《演讲俱乐部·中文》是两个发展比较顺利的项目,而且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从大一我们在科大引入沙龙这种交流的形式的时候每个负责人都会记得这样一段话:

“北科从不缺活动、不缺娱乐、不缺快乐,但北科缺乏的是一种氛围:思考的氛围。我认为作为一所学校最响亮的声音便是学子思想的力量,它并不体现于当下,而是体现于在未来10年、20年内,北科人能为社会带来的冲击与改变。我们希望沙龙是一个起点,让我们身边,有更多人用更多时间,爱上思考。”

我想接下来,30号学院 不再会仅仅是一个社团,具体的改变我也充满了期待。

谢谢这里,给了我最深的回忆和最大的帮助!

贝壳小书

大二上学期开始了创业计划,也选择了一条注定辛苦的征途。有了小书就有了长期十二点才回到宿舍;有了小书就有了几个人搬几千本书的经历;有了小书就有了捉襟见肘的时候;有了小书就有了自学网站搭建的计划;当然有了小书,生活也有了更大的期待和动力,有了小书也就有了身边一直不离不弃的伙伴。

这一路走来,有过旁人的误解,也有过内部的瘫痪,昨晚当我看到依然那么多人坐在面前的时候真的差点就哭了出来。还是那句话,结果永远是不可预期的,但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样的过程,那多累也要坚持下去。

身边的人

  • 爱情

写到这里,我回头认真读了一遍大一末写的关于爱情的那段。心情很平静,觉得那时自己好夸张。一年的时间,对于爱情的看法已经不再从前。

大一末,单身,追了一个女孩未果; 大二末,单身,有一段珍贵的回忆。

我们都是有选择性记忆的人,对于不快的回忆总是趋向于忘记。说分手那刻的痛彻心扉现在也已经风平浪静。后来你问我恨你吗?我只想再抱抱你,然后,转身离开。因为那段时间我很幸福,也知道你和我有过感同身受。那,再不谈爱恨。

关于爱情我想说:

1.不要老觉得认真你就输了,不认真你连输的机会都没有,人心换人心,是人都懂的道理。 2.爱还是要勇敢说出来,只是一旦受到对方的怠慢,请你转身优雅的离开。我知道那很难,但你知不知道要是不这样你会更难? 3.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离不开谁,不解释。

  • 友情

想想现在身边的人和一年前的人还一样吗?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你还没有反应过来,这个世界就已经变换成了另外一般模样。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留在身边的,叫友情;随风消逝的,叫经验。

在《那些渐行渐远的友情》里我说过: 如何对待那些渐行渐远的友情?我的答案是:

顺其自然。

因为那不是一个人的事,如果哪一天你发现往昔的朋友越来越远,不要悲伤不要绝望,那是你们都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地方和更称心如意的人。

但有一点必须记住的是,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再远你也不要忘记,这是原则。

  • 亲情

这学期做得最棒的一件事情就是每个周都保证回家一趟,因为我知道没有以后,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给父母一些能有的东西,臂如陪伴。

我是一个不能理解和父母闹别扭的人,因为我从来没有过机会。

越长大越孤独并不是一句很矫情的话,大一上学期期末是跟学习小组一起复习,大一下学期是和宿舍的人一起复习的,大二上学期是和社团的伙伴一起复习的,大二下学期是自己一个人复习一个多月。

励志计划

接到励志计划录取通知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我做到了。

报名励志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对象是大二的学生,所以还是有点信心,但是当我知道对象是准大四和研究生的时候,心里也就基本放弃掉了。

后来得知进入了终面答辩环节,便格外珍惜这个机会,于是花了接近两个通宵做了PPT,然后每天两个小时练习。尽管这样,蹩脚的普通话和公众说话就恐惧的习惯还是一直伴随着我,就在最后一次演练的时候,还严重忘词和超时。但是正式答辩环节却成了我最成功的一次,在最后一秒结束答辩且自我感觉流畅无比。

结果是我作为大二的学生进入了第五届励志计划,里面全是学长学姐还有一名12级辅导员。在一起已经有过一场活动,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无比的平庸,所有我知道的事情和该有的能力,伙伴们似乎都知道。但是我很坦然,我知道这是加速成长的信号,这一年,注定又是重新定义自己的一年,把自己当做“小学生”,细心去学习每一个伙伴的优点,我已经期待一年后的自己!

社群学习

因为人人主页大学生学习效率研究院,我认识了一大群渴望成长和学习的人,后来为了这群人也都集中在一起,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认识的平台,我成立了“成长·不孤单Family”微信群,开始探索一种群体学习的模式,每天早晨我们相互监督打卡、每天睡觉之前一起cDay、不定时讨论问题、同读一本书等等各种好玩的事情。目前群里面正在积极讨论下一步的规划,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既要玩得开心又要学得起来。

另外因为微信越来越火,成千上万的公众平台随之建立,我们的碎片化时间阅读该如何选择?在腾讯不提供阅读量排名接口的前提下,我想能不能通过社群模式我们小范围搭建一个高质量阅读群,每天大家推荐自己感觉比较好的文章进去,经过再选择就能大大提高文章的质量了。于是我又搭建了“碎片时代的文字价值”微信群,这个群正在试验当中,如果有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联系我,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分享这个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伴随微信群,我也开发了微信公众平台cvoice,目前平台有三个主题板块:cDay计划、cBook系列、cLetter系列。就像我写的平台介绍一样:

坚守碎片时代里的文字价值,探索新时代下的教育方向。

希望能搭建一个良性的知识分享平台,影响更多的人,也让自己更好的成长。

学习与分数

说这个话题前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

前些天一个得知一个朋友去上德语课。

“为什么学德语?” “去德国啊!” “为什么去德国?” “我学车辆工程的,德国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精益求精的氛围吸引了我。” “那为了能出国你还做了什么?” “保证学习成绩啊?” “你多少名?” “专业第一!”

不知道读完这段对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当时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是大学里面最幸福和牛逼的人,因为他们目标明确,他们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做什么!

这种时候他还会去怀疑学某个课程的意义吗?还会去怀疑成绩的意义吗?NO!

所以那些还在比分数高低和HUAIYI 学习意义的人,症结都是一个,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我想我已经想清楚了考试周一直在纠结的问题,大三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兴趣和爱好

最大的兴趣是读书和写东西,突然想起好久没有打篮球和台球了,这些东西都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牺牲品,我想每周一本书的习惯大概会坚持一辈子吧。

写在最后

知乎上有一句很火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没有一个朋友会说我聪明,但他们都会说我很努力,我想不停的继续更加的务实才是证明自己最好的方式。

最后的最后,我一定要单独谢谢我的导员,你给了我太多的帮助支持和理解!

大一末,黄导是我最特别地人; 大二末,陈导同样也是; 这,难道不是一种幸运?

向应昌
2014.07.01凌晨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