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却不知道该怎么着手。 明明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总觉得不踏实。 开始怀疑现在的意义。 开始计划着暂停或者是逃避。

现在的状态,就像去年的这个时候一样,纠结于要不要转专业。后来终究还是换了环境开始了新的旅程,即使到现在其实也说不明白为什么做这个决定,只是觉得对了,觉得完成了家里人的一个期待。

然后是迅速的适应环境、迅速开始追逐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小的目标。

渐渐地,我开始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目标坚定,正能量满满,不断地在影响身边朋友的人。可是,这一次,我又进入了这种状态,从上周五开始,课上得少了、社团的事管得少了、创业计划也拖延了……总之,大概这就是陈导说过的“病态的大二”。

颓废得越久,心里就会越发的难受,对于内心的审视和扪心自问更像是一次艰难的蜕变,经历阵痛、绝望、孤独,各种不一样的负面情绪。我知道我不能这样。于是导员聊天、基友陪伴、十五言李姐鼓励,那么多朋友问候,原来我从来不曾孤单。

前些天听到有高校交流的计划,当时真的有放弃或者暂停手头的事情,给自己一个“gap year”的想法。可是,我知道好多事情因为热爱而开始,因为责任你必须坚持。问皓哥,“我支持你,现在做的事情放到10年后屁都不是,如何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是最重要的”;问陈导,“你试着专心一下吧~方向太多不好”。一个支持一个不支持,但理由都同样的有道理。我知道,最后的决定还是我自己。

“如果自己的心还留在原地,那必然不会有收获!”

现在离开,是逃避不是暂停,而这不是我想要的。最后决定了不走,但会有改变,就像跟朋友说的那样,“迷茫和无所事事”今晚是终点。

让我恐慌的还有学习,就像在《写在20岁的前夜》中我说的那样,换了一个环境,从来没有看重过的成绩成了这里至高的荣誉。可是每一次学习我都会问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而每一次都无法明确回答。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我们不再去单纯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美感,而是在学习之前,先考虑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是不是实用主义这个理论已经占据我的日常思维。糊里糊涂地学下去,甚至没有弄懂自己专业的本质。

不喜欢学——唾弃——放弃——堕落,形成了恶性循环。

虽然表现得自己一直在学有用的东西,对不喜欢的学科置若罔闻,可是也许不知不知觉走进了一个怪圈,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得不到而说自己不想要。可“既然无法改变,何不坦然面对”?!

如果说大一、大二我一直在忙着多多播种。那么在大三即将到来的日子,我会学会选择与离开,像种庄稼,适当舍弃一些不饱满的种子,保留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那一颗。陈导说得对,我想要得太多,得到的太少。俞敏洪说,当他知道自己将来是想当老师的时候,他所有选择的事情都是围绕这个去做的。拒绝了外界很多诱惑,专心致志,努力付出。    蝴蝶的蜕变过程很痛苦,但结果很美丽。

前些天看完了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 最大的感受就像何炅说的那样:

如果,你和我也都这样每天记录青春成长的细节,时刻凝视自己的成长,现在的我们会不会不太一样?

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这几个故事是我在迷茫的时候一遍又一遍读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一道终身受用的测试题

你开着一辆车。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你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 但你的车只能在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对你性格的测试, 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 你也想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 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每个人我认识的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一开始就想到。

小哲理: 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 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和尚与屠夫

从前有一个和尚跟一个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天天要起来杀猪。为了不耽误他们早上的工作,是他们约定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 多年以后,和尚与屠夫相继去世了。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却下地狱了。 Why? 因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来念经,相反地,和尚天天叫屠夫起来杀生……

小哲理: 你做的东西是不是都是你认为对的,却不一定是对的。

◇皮鞋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几。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小哲理: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将自己的双脚包起来」。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作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 「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