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 看完一本书总觉得要写点东西出来才算是真的结束了阅读。从朋友推荐《民主的细节》到现在已经两个周了,一般情况下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周时间就可以。只是这一次可能是因为这本书是散文的组合,不太适合一次性连续看吧。因为每一篇的结构大致一样,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不过,支撑我坚持看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每一篇文末都会有点睛之笔,每每这个地方我都会回味很久,然后拍案叫绝!

说起‘民主’,至少在中国来说,他一定程度上就是‘政治’的好兄弟,因为之前关于这方面的阅读不是很多,所以对《民主的细节》中描述的一些东西不是很感同身受,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所描述的美国那一些真真切切的民主现象确实会有眼前一亮或者惊讶无比的感觉。记录下读书笔记:

1.只有快乐的生命才值得度过吗?那为什么苏格拉底说他”宁愿做一只痛苦的哲学家也不做一只快乐的猪“呢?

2.对我来说,在一个阿猫阿狗的生命都受到尊重的社会里,我觉得安全。

3.如果是这样,那“家庭主妇”不叫家庭主妇,叫“居家工程师”;“胖子”也不叫胖子,叫“水平方向受到挑战的人”;“穷人”改叫“经济上没有准备好的人”;“骗子”改叫“创造性运用事实的人”……

4.据说民主的实施需要民众具有“民主素质”,我不知道有什么比公开透明理性的参与更能训练民众的“民主素质”,正如我不能想象除了跳到水里学习游泳,还有什么别的学会游泳的方式。

5.看着那些叽叽喳喳的中学生们摇晃着大旗小旗,为那些社会边缘人的边缘病而在阳光下行走,体会着其中的宽容和同情,还有阳光和仁道汇集起来的美,我当即就做了一个梦,我的梦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他们脚下的街道在中国。

6.如果说建成几个世界一流大学是为中国“锦上添花”,那么填补基础教育的财政漏洞则是“雪中送碳”,政府的职责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我觉得,这事没什么好讨论的。

7.泱泱大国的运转,政府 不可能不出错,重要的是这个政府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是否否认它,是否改正它,是否在一个更大的政治框架中受到制约。

8.一个朋友说:我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和我的一致,甚至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愚蠢,我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9.有时候,我会感到奇怪,当爱国愤青们对“购买日货就是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而热血沸腾时,为什么这个国家里没有更多的消费者,对更显然的“消费责任”,比如抵制本国的血汗工厂,抵制某些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呼吁改善那些给我们盖房子修马路的民工的生存条件,表现出同样的激情呢?

10.至于米舍洛维奇政权、萨达姆政权、卡斯特罗政权、北越政权、桑迪尼斯塔政权……又何尝不都有它们的污点甚至血腥?没有理由相信美国政府是为了”自由”、”自由”的正义理念而四处伸手,但是同样没有理由相信这些政权又是为了”独立”、”自立”的正义理念而”反抗侵略”。可悲的是,历史上的许多斗争,不是在”善恶”之间,而是在”恶”与”更恶”之间。

11.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12.“如果说劣质的民主,是给个体提供一个隐身于群体之中的机会,那么好的民主,则是鼓励每个人成为他自己,依赖于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把一个人永远的抛回给他自己”,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

13.当人们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时,制度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就意味着大到惊人的实施成本。

14.我对美国的电视节目天天在骂总统感到奇异,对美国的前司法部长跑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感到奇异,对一些老百姓自发掏钱买偏贵的咖啡以支持巴西的咖啡农感到奇异,对大学生为了万里之外叫做苏丹的国家给本州的政治家建立打分制度感到奇异,对美国人至今还在谴责30多年前的“窃听总统”尼克松感到奇异。

整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至少还有记忆》,这里就不附原文了,感兴趣的你总能找得到。

好啦,下一本书读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