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海报

写在前面

以前每次看完电影后,都会先去豆瓣、知乎、维基百科等地方各种查看背景资料和影评,然后再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但其实这样不利于自己的思考和提升,因为在读完其他人的观点后,不知不觉就会影响自己的看法,导致表达中或多或少带有其他人的内容。

以后再读完书,看完电影后会先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内容和感受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查看资料,进行总结学习。不要太在意思考是否深刻或者准确或者是否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事情都是水到渠成。

这样会让自己有更快的提升。

朗读者

今天看了电影《朗读者》,讲述了二战背景下在德国发生的一件事情。男主角米夏15岁时遇到了30多岁的女主角汉娜。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的火花。汉娜非常喜欢米夏给她读书,她要求每次做爱前都要先读书给她听。

后来汉娜所在的公司以升职为理由,将她调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工作,实际上是去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守那里囚禁的妇女。也因为这件事情,她俩正式分开了。

过了很多年,米夏在法学院学习法律,他们被要求去旁听一场审判。虽然分开多年,他还是一眼就发现汉娜在被告席上。原来这是在审判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那些看守们。

最后的结果是汉娜被当成了大家的替罪羔羊,她被判处了终身监禁。而其他人只被判处了四年有期徒刑。

听到审判结果后的米夏

在汉娜服刑期间,米夏录制了他读书的磁带,并定期邮寄给她。汉娜在狱中听着米夏的磁带学着识字,并尝试给他写信。

20年后,因为汉娜表现不错,会被提前释放。狱中的看守人给米夏打了电话告诉他这个消息,并希望他能来接她并帮忙安排一下出狱后的工作,因为汉娜没有任何亲人或朋友。

米夏在她出狱前的一周去看望了汉娜,他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有想起以前的事情吗?指在她奥斯维辛集中营做的事情。你有任何觉得做错的吗。

汉娜回答说,我觉得那不重要,在审判前我甚至都不会想起。

米夏略有激动的反问道,那你学会了什么?

汉娜:我学会了识字。

男主不问学到了什么,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两人的对话尴尬的停止了,然后米夏告诉她一周后回来接她,已经帮忙找好了住的地方,也安排了工作。

回去后米夏开始认真的布置汉娜的房子。而汉娜却在监狱里自杀了。她留给监狱看守一份遗嘱,希望将她茶叶罐中的钱交给集中营幸存者的女儿。

米夏得知她死去的消息后非常伤心,他带着茶叶罐去美国找到幸存者女儿,希望对方能原谅她。最终幸存者女儿收下了茶叶罐,但拿出了钱,让米夏去捐给摆脱文盲的组织。

全剧在米夏给他的女儿讲述他和汉娜的故事中结束。

感受

  1. 汉娜是真的自卑,因为自己不识字没有文化而自卑。有几个细节可以印证:
    • 米夏每次让她看书的时候,她都会顺手把书抛开,还要故作镇静。
    • 她跟米夏出去玩的时候,在一家饭馆点菜,对着菜单说你点什么我就点什么,其实她不看不懂。
    • 到最后法官让她写一段话用来对比字迹以便判断自述书是否是出自她之手,她却不敢承认自己根本就不会写字。
    • 汉娜每次进入审判庭的时候,都会穿得非常整齐讲究,显得端庄高贵。
  2. 汉娜非常想学习,想识字,想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
    • 每次跟米夏约会,做爱之前都会要求他先读书给她听
    • 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她会挑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去给她念书。
    • 在监狱里通过米夏寄来的录音带,一边听一边对照识字。
  3. 米夏是真的爱汉娜,但他也一直没原谅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做的事情。所以在审判结果之前,原本他打算去找汉娜,想让她承认自己根本不会写字,但中途却放弃了,也许他觉得汉娜本该受到惩罚。

    汉娜服刑期间,米夏只是不断的录制书籍给她,而不曾真的去看望她。直到出狱前一周,他去看她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你有没有想起并反思过所做的一切。

    而正是这个问题击垮了汉娜,让她选择了自杀。也许在她心里,她只是一个不识字没有文化,通过一份工作谋生的人,做了当时老板安排的事情,错不在她。而自己终于如愿以偿学会了识字的时候,最爱的人也还是没有原谅她。

善良比文化重要。